老婆婆有一千萬:穩贏的人生,但為何輸了?
昨天看到一宗新聞,一位75歲的老婆婆,在一個多月內被騙走了1,472萬元。震驚之餘,心裡湧起一股巨大的惋惜和無奈。1,472萬,這對於絕大多數香港人來說,是一個已經成功「上岸」,達到「財務自由」的數字。
我們來做一道很簡單的算術題。
假設老婆婆真的擁有這1,500萬,她什麼都不用做,只需要走進任何一間銀行,將這筆錢做最保守、最穩陣的處理:
· 定期存款:以目前普遍超過4%的年利率計算,一年利息收入約為 60萬,平均每月 5萬元。
· 投資級別債券或債券基金:構建一個保守的組合,年回報率穩達5%以上並不困難,每月產生超過 6萬元的現金流。
這是什麼概念?
這意味著老婆婆每月什麼都不用做,銀行戶口就會自動多出一筆相當於(甚至超過)一個高級專業人士月薪的被動收入。她可以:

· 每天與老友飲茶食點心,聊聊家常;
· 每個月去幾次短途旅行,享受生活;
· 安心地應對醫療開支,提升生活品質;
· 慷慨地給孫輩零用錢,享受天倫之樂。
這才是真正的「印印腳」、真正穩贏的人生。 每月四五萬的穩定現金流,不用擔心市況波動,不用看別人臉色,這不香嗎?這簡直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退休生活。
那麼,為什麼悲劇還是發生了?
答案藏在騙徒的「高回報」誘餌裡。人性的弱點,在「財務自由」這四個字面前,被無限放大。
- 貪念,是財務自由的終極考驗。
當一個人已經擁有了穩定生活的資本,考驗才真正開始。是滿足於穩健的「細水長流」,還是去追逐能讓資產「翻幾倍」的幻影?騙徒深諳此道,他們知道,越是擁有資本的人,對「更快、更多」的渴望可能越強烈。老婆婆可能不僅想安享晚年,更想「富貴榮華」,證明自己,或是為後代留下更多。 - 「財自」了,但「腦子」沒有自。
財務自由不只關乎金錢數字,更關乎認知水平。它要求具備管理財富、識別風險的知識和定力。可惜的是,許多像老婆婆一樣的退休人士,他們的財富可能來自於多年的儲蓄或過去的物業升值,而非來自持續的金融市場洗禮。他們擁有了「財富的結果」,卻未必具備「駕馭財富的能力」。於是,當一個看似專業的「投資專家」出現時,很容易就取得了信任。 - 社交媒體與孤獨感的雙重夾擊。
報道中提到,老婆婆是在社交平台接觸到騙徒。對於長者而言,社交平台既是一個資訊窗口,也可能是一個充滿陷阱的迷宮。他們可能因為孤獨,更容易輕信網絡上那些對她「關懷備至」的陌生人。騙徒的一聲「問候」,一句「為你好」的貼士,輕易地擊穿了心理防線。
血的教訓:我們能學到什麼?
這個故事,是給所有已經「上岸」或正在努力「上岸」的人最沉重的一課:
· 重新定義「贏」:真正的「贏」,不是資產在賬面上暴漲,而是每個夜晚都能安心入睡,知道明天的生活來源穩如泰山。穩定的4%,遠勝虛無飄渺的40%。
· 知識是財富最好的保鏢:無論年齡與資產多少,持續學習金融知識和防騙資訊是終身課題。要牢牢記住:所有要求你轉賬到「個人銀行戶口」的投資,100%是騙局。
· 與家人建立財務溝通:家人之間,特別是與年長父母,應多溝通理財觀念。告訴他們:「我們家的錢,已經夠花了。穩穩陣陣就好,不需要再去搏。」
可惜,人生沒有如果。一位本可安享晚年的長者,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,可能面臨財務和精神上的雙重崩潰。希望這宗案件能警醒所有人:
財富自由的最高境界,是心靈也從貪念中自由出來。放不下貪念,擁有再多,也只是另一個待宰的羔羊。
願老婆婆能渡過難關,也願我們都能學會,如何真正地「印印腳」,財務自由。
出處:雅虎新聞
最新評論